一、理念高于实践,但理念融于实践才是企业文化
没有无思想的企业家,没有无理念的企业,无非这思想、这理念有卓远与平庸之分,有创新与守旧之分,有开放与闭塞之分,有为善与为恶之分。无论如何,能够长期存活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一定填充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某种空缺,经济学家所谓的供需矛盾和供需平衡,创业家所谓的行业痛点。
无论企业最初的成立是机会主义的还是深思熟虑的,当企业能够填补价值空缺时,它便具有了积极地意义。但若使企业持续地洞察和挖掘供需之间的空缺,甚至去创造、引导和满足新的需求,获得持久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家所倡导和坚持的理念一定具有超越性,要高于现实、适当超前、引领时代、创造需求和激励消费,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具有创新性,在模式和流程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成本构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消费感知方面具敏捷性。理念和实践融为一体才是企业文化。
就理念和实践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来看,论先后,理念在先,实践在后;论内外,理念在内,实践在外;论轻重,则实践更重。从企业持续向前、向上、向更久远的方向发展来说,理念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但并非高不可攀。企业使命的陈述要具有现实的意义、企业愿景的设定要能激发人们的梦想和野心。价值观的选择、设定和描述,是要给成员们提供一份书面的价值指引,一种规劝和警觉,避免在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中违反伦理和道义,避免作恶。
对很多人来说,行善不难,但要百分之百不作恶却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价值观的时时提醒和约束,需要一个声音,如在其左,如在其右。释氏讲常惺惺,理学家讲持敬,亦在于此。
二、企业家要有追求梦想、践行理念的勇气
企业文化理念不是单纯给员工看的,更是给企业家自己看的,是要企业家对照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对照自己所提出来的经营理念、人才政策和激励政策,是不是能够坚持的推行。当企业提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时,是不是在创造了价值之后,真的肯于在成员之间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自我检验,看看对自己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否有践行的勇气。
真正的企业家具有超越性,此超越性是指在完成自身独立人格与财富积累的同时,参与社会,改造社会,使个性融入社会性、成就社会性,追求整个社会在个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努力,比单纯的财富创造更为艰难,也更为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勇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历史或现代,都有这样的商人和企业家们在做这样的努力。少数杰出的企业家和商人会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积极开拓更广泛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用商业上的成功去帮助世界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多商人和企业家通过慈善捐赠或直接组织设计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去帮助所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需要超越个体狭隘的财富观,但却又需要有巨额财富的支撑,左手挣钱,右手花钱,用双手改造世界。如果不是打一枪就跑的那种创业,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意志的。
三、企业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自我认同,才会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中,以人力资源部、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为主要执行机关的企业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的、职能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这种现象,在中日韩等大中华圈的企业中比较常见,曾经分散的一些人员,整合到一个专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是过去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潮流,这种潮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企业文化专业人才。
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压力,企业发展的业绩压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动荡等等,有时候会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陷入很大的被动,既没权力、又没资源,只凭一腔热情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产生了效果被认为是宏观环境好或者人才激励起了作用,没产生效果被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锦上添花、华而不实的空口号、走形式。久而久之,很多企业文化工作者也觉得企业文化无用,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充满悲观,这样反而更加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被动和虚化、弱化。
很明显,在中国很多企业里,企业文化工作者无意识中还是会将自己同儒家传统中的士人精神来比拟的。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主体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支撑着企业文化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是在帮助企业赢得更持久、更卓越的发展。在企业发展的瓶颈期,在成员士气低落的时候,甚至企业家本身也面临着左右为难的抉择时,作为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近臣”,企业文化工作者要认同自我的价值,要善于分析形势,要能够帮助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更要善于在工作报告和讲稿的起草中给核心管理人员提供启发,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导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最了解企业家思想、又最善于表达和传播的群体,企业文化工作需要比企业任何其他人都更为积极地去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在向其他成员售卖企业文化理念时,企业文化部的成员要率先践行。一、理念高于实践,但理念融于实践才是企业文化
没有无思想的企业家,没有无理念的企业,无非这思想、这理念有卓远与平庸之分,有创新与守旧之分,有开放与闭塞之分,有为善与为恶之分。无论如何,能够长期存活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一定填充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某种空缺,经济学家所谓的供需矛盾和供需平衡,创业家所谓的行业痛点。
无论企业最初的成立是机会主义的还是深思熟虑的,当企业能够填补价值空缺时,它便具有了积极地意义。但若使企业持续地洞察和挖掘供需之间的空缺,甚至去创造、引导和满足新的需求,获得持久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家所倡导和坚持的理念一定具有超越性,要高于现实、适当超前、引领时代、创造需求和激励消费,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具有创新性,在模式和流程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成本构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消费感知方面具敏捷性。理念和实践融为一体才是企业文化。
就理念和实践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来看,论先后,理念在先,实践在后;论内外,理念在内,实践在外;论轻重,则实践更重。从企业持续向前、向上、向更久远的方向发展来说,理念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但并非高不可攀。企业使命的陈述要具有现实的意义、企业愿景的设定要能激发人们的梦想和野心。价值观的选择、设定和描述,是要给成员们提供一份书面的价值指引,一种规劝和警觉,避免在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中违反伦理和道义,避免作恶。
对很多人来说,行善不难,但要百分之百不作恶却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价值观的时时提醒和约束,需要一个声音,如在其左,如在其右。释氏讲常惺惺,理学家讲持敬,亦在于此。
二、企业家要有追求梦想、践行理念的勇气
企业文化理念不是单纯给员工看的,更是给企业家自己看的,是要企业家对照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对照自己所提出来的经营理念、人才政策和激励政策,是不是能够坚持的推行。当企业提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时,是不是在创造了价值之后,真的肯于在成员之间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自我检验,看看对自己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否有践行的勇气。
真正的企业家具有超越性,此超越性是指在完成自身独立人格与财富积累的同时,参与社会,改造社会,使个性融入社会性、成就社会性,追求整个社会在个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努力,比单纯的财富创造更为艰难,也更为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勇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历史或现代,都有这样的商人和企业家们在做这样的努力。少数杰出的企业家和商人会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积极开拓更广泛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用商业上的成功去帮助世界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多商人和企业家通过慈善捐赠或直接组织设计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去帮助所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需要超越个体狭隘的财富观,但却又需要有巨额财富的支撑,左手挣钱,右手花钱,用双手改造世界。如果不是打一枪就跑的那种创业,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意志的。
三、企业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自我认同,才会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中,以人力资源部、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为主要执行机关的企业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的、职能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这种现象,在中日韩等大中华圈的企业中比较常见,曾经分散的一些人员,整合到一个专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是过去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潮流,这种潮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企业文化专业人才。
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压力,企业发展的业绩压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动荡等等,有时候会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陷入很大的被动,既没权力、又没资源,只凭一腔热情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产生了效果被认为是宏观环境好或者人才激励起了作用,没产生效果被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锦上添花、华而不实的空口号、走形式。久而久之,很多企业文化工作者也觉得企业文化无用,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充满悲观,这样反而更加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被动和虚化、弱化。
很明显,在中国很多企业里,企业文化工作者无意识中还是会将自己同儒家传统中的士人精神来比拟的。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主体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支撑着企业文化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是在帮助企业赢得更持久、更卓越的发展。在企业发展的瓶颈期,在成员士气低落的时候,甚至企业家本身也面临着左右为难的抉择时,作为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近臣”,企业文化工作者要认同自我的价值,要善于分析形势,要能够帮助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更要善于在工作报告和讲稿的起草中给核心管理人员提供启发,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导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最了解企业家思想、又最善于表达和传播的群体,企业文化工作需要比企业任何其他人都更为积极地去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在向其他成员售卖企业文化理念时,企业文化部的成员要率先践行。一、理念高于实践,但理念融于实践才是企业文化
没有无思想的企业家,没有无理念的企业,无非这思想、这理念有卓远与平庸之分,有创新与守旧之分,有开放与闭塞之分,有为善与为恶之分。无论如何,能够长期存活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一定填充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某种空缺,经济学家所谓的供需矛盾和供需平衡,创业家所谓的行业痛点。
无论企业最初的成立是机会主义的还是深思熟虑的,当企业能够填补价值空缺时,它便具有了积极地意义。但若使企业持续地洞察和挖掘供需之间的空缺,甚至去创造、引导和满足新的需求,获得持久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家所倡导和坚持的理念一定具有超越性,要高于现实、适当超前、引领时代、创造需求和激励消费,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具有创新性,在模式和流程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成本构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消费感知方面具敏捷性。理念和实践融为一体才是企业文化。
就理念和实践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来看,论先后,理念在先,实践在后;论内外,理念在内,实践在外;论轻重,则实践更重。从企业持续向前、向上、向更久远的方向发展来说,理念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但并非高不可攀。企业使命的陈述要具有现实的意义、企业愿景的设定要能激发人们的梦想和野心。价值观的选择、设定和描述,是要给成员们提供一份书面的价值指引,一种规劝和警觉,避免在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中违反伦理和道义,避免作恶。
对很多人来说,行善不难,但要百分之百不作恶却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价值观的时时提醒和约束,需要一个声音,如在其左,如在其右。释氏讲常惺惺,理学家讲持敬,亦在于此。
二、企业家要有追求梦想、践行理念的勇气
企业文化理念不是单纯给员工看的,更是给企业家自己看的,是要企业家对照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对照自己所提出来的经营理念、人才政策和激励政策,是不是能够坚持的推行。当企业提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时,是不是在创造了价值之后,真的肯于在成员之间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自我检验,看看对自己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否有践行的勇气。
真正的企业家具有超越性,此超越性是指在完成自身独立人格与财富积累的同时,参与社会,改造社会,使个性融入社会性、成就社会性,追求整个社会在个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努力,比单纯的财富创造更为艰难,也更为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勇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历史或现代,都有这样的商人和企业家们在做这样的努力。少数杰出的企业家和商人会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积极开拓更广泛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用商业上的成功去帮助世界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多商人和企业家通过慈善捐赠或直接组织设计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去帮助所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需要超越个体狭隘的财富观,但却又需要有巨额财富的支撑,左手挣钱,右手花钱,用双手改造世界。如果不是打一枪就跑的那种创业,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意志的。
三、企业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自我认同,才会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中,以人力资源部、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为主要执行机关的企业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的、职能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这种现象,在中日韩等大中华圈的企业中比较常见,曾经分散的一些人员,整合到一个专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是过去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潮流,这种潮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企业文化专业人才。
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压力,企业发展的业绩压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动荡等等,有时候会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陷入很大的被动,既没权力、又没资源,只凭一腔热情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产生了效果被认为是宏观环境好或者人才激励起了作用,没产生效果被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锦上添花、华而不实的空口号、走形式。久而久之,很多企业文化工作者也觉得企业文化无用,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充满悲观,这样反而更加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被动和虚化、弱化。
很明显,在中国很多企业里,企业文化工作者无意识中还是会将自己同儒家传统中的士人精神来比拟的。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主体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支撑着企业文化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是在帮助企业赢得更持久、更卓越的发展。在企业发展的瓶颈期,在成员士气低落的时候,甚至企业家本身也面临着左右为难的抉择时,作为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近臣”,企业文化工作者要认同自我的价值,要善于分析形势,要能够帮助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更要善于在工作报告和讲稿的起草中给核心管理人员提供启发,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导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最了解企业家思想、又最善于表达和传播的群体,企业文化工作需要比企业任何其他人都更为积极地去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在向其他成员售卖企业文化理念时,企业文化部的成员要率先践行。一、理念高于实践,但理念融于实践才是企业文化
没有无思想的企业家,没有无理念的企业,无非这思想、这理念有卓远与平庸之分,有创新与守旧之分,有开放与闭塞之分,有为善与为恶之分。无论如何,能够长期存活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一定填充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某种空缺,经济学家所谓的供需矛盾和供需平衡,创业家所谓的行业痛点。
无论企业最初的成立是机会主义的还是深思熟虑的,当企业能够填补价值空缺时,它便具有了积极地意义。但若使企业持续地洞察和挖掘供需之间的空缺,甚至去创造、引导和满足新的需求,获得持久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家所倡导和坚持的理念一定具有超越性,要高于现实、适当超前、引领时代、创造需求和激励消费,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具有创新性,在模式和流程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成本构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消费感知方面具敏捷性。理念和实践融为一体才是企业文化。
就理念和实践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来看,论先后,理念在先,实践在后;论内外,理念在内,实践在外;论轻重,则实践更重。从企业持续向前、向上、向更久远的方向发展来说,理念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但并非高不可攀。企业使命的陈述要具有现实的意义、企业愿景的设定要能激发人们的梦想和野心。价值观的选择、设定和描述,是要给成员们提供一份书面的价值指引,一种规劝和警觉,避免在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中违反伦理和道义,避免作恶。
对很多人来说,行善不难,但要百分之百不作恶却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价值观的时时提醒和约束,需要一个声音,如在其左,如在其右。释氏讲常惺惺,理学家讲持敬,亦在于此。
二、企业家要有追求梦想、践行理念的勇气
企业文化理念不是单纯给员工看的,更是给企业家自己看的,是要企业家对照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对照自己所提出来的经营理念、人才政策和激励政策,是不是能够坚持的推行。当企业提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时,是不是在创造了价值之后,真的肯于在成员之间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自我检验,看看对自己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否有践行的勇气。
真正的企业家具有超越性,此超越性是指在完成自身独立人格与财富积累的同时,参与社会,改造社会,使个性融入社会性、成就社会性,追求整个社会在个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努力,比单纯的财富创造更为艰难,也更为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勇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历史或现代,都有这样的商人和企业家们在做这样的努力。少数杰出的企业家和商人会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积极开拓更广泛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用商业上的成功去帮助世界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多商人和企业家通过慈善捐赠或直接组织设计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去帮助所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需要超越个体狭隘的财富观,但却又需要有巨额财富的支撑,左手挣钱,右手花钱,用双手改造世界。如果不是打一枪就跑的那种创业,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意志的。
三、企业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自我认同,才会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中,以人力资源部、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为主要执行机关的企业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的、职能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这种现象,在中日韩等大中华圈的企业中比较常见,曾经分散的一些人员,整合到一个专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是过去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潮流,这种潮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企业文化专业人才。
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压力,企业发展的业绩压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动荡等等,有时候会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陷入很大的被动,既没权力、又没资源,只凭一腔热情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产生了效果被认为是宏观环境好或者人才激励起了作用,没产生效果被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锦上添花、华而不实的空口号、走形式。久而久之,很多企业文化工作者也觉得企业文化无用,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充满悲观,这样反而更加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被动和虚化、弱化。
很明显,在中国很多企业里,企业文化工作者无意识中还是会将自己同儒家传统中的士人精神来比拟的。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主体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支撑着企业文化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是在帮助企业赢得更持久、更卓越的发展。在企业发展的瓶颈期,在成员士气低落的时候,甚至企业家本身也面临着左右为难的抉择时,作为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近臣”,企业文化工作者要认同自我的价值,要善于分析形势,要能够帮助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更要善于在工作报告和讲稿的起草中给核心管理人员提供启发,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导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最了解企业家思想、又最善于表达和传播的群体,企业文化工作需要比企业任何其他人都更为积极地去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在向其他成员售卖企业文化理念时,企业文化部的成员要率先践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