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3-04
企业成名,是一件好事。成名企业被媒体镁光灯一个劲地无限放大,侧面对企业的品牌宣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让企业“一把手”的露脸机会增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关注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品牌企业时,不应该是一种仰视的态度,这样会给企业带来膨胀自满的因子;不应该把聚光灯只照在有限的几个企业或领导人头上,这样会让企业觉得只有他们才是最值得学习的;不应该以偏概全的忽略不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多典型企业成功之道(有时这些企业及负责人会很低调),这样会掩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真相;不应该为了某种特定的需求而忽视其他本属于企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良性市场环境氛围,这样对整个企业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影响。
因为,中国市场太多的品牌企业是经不起考验的,从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开始的民营、私营企业也好,还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转制而来的国有大型企业也罢,都无不例外的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起来一批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倒下一批。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单就去年发生的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就可以说明这点:三鹿、夏新、飞跃集团、樱花纺织集团、江龙控股、中电赛龙、五谷道场……等等夹杂在各行各业的品牌企业弱不禁风的倒下,而这也是曾经媒体极力吹捧的企业。
一些企业做出骄人的业绩,值得社会的肯定和其他企业借鉴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若是,在我们生活中,媒体始终就是在数量有限的几家企业里,炒来追去,这是不是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难道成功的企业会如此之少?难道就没有新的模式或形态,在企业发展中出现?难道只有少数几家的企业家值得我们学习?难道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这几家企业的力量所为?……如此捧得做法,特别是始终对有限的几家名企一味地捧着的做法,是会增加企业,特别是需要发展企业和相关人士的疑问的。
很显然,之所以缩小聚焦范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评判或者衡量一家企业的成功和代表性的标准上有问题。进而导致我们只关注那些大的名企,而忽视了社会中一些不声张、行事低调的多部分企业,忽视了那些能够给后来者更多借鉴经验的企业。
实际上,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成功,并不是单看其影响力,而是需要去全面的衡量及用长远的眼光考量。关注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因为其成名或者为了一定利益,而是因为其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和价值存在。
有时候,一种模式的探讨会发现很多经营模式的优势;有时候,一种规律的探索会发现很多值得去放大的价值;有时候,一种现象的研究会找到很多难以解决的方法。但是,这些模式、规律、现象并不是在少数的品牌企业身上体现出来的,很有可能是在一些并不出众的创新型企业身上展现。这些企业可能不是目前的名企,也许因各种原因这些企业最终也不会成名,但是这种探索和创新则会给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裨益。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这些有探索性和争议性的内容!这是市场发展需要的。
市场经济中,一些品牌企业的脱颖而出,一部分是结合在之前很多牺牲企业的经验起来的,更有一部分是通过无形粉饰和炒作虚胖起来的。至于后一种是绝对不可能长久的。前一种则说明,没有哪个企业是一路稳妥的发展过来,之所以成功其背后牺牲的企业也许会给其很大的启示。
这就像我们往往更关注英雄,而忽视英雄背后的默默奉献者一样有相似性,英雄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个人因素,而是其背后强大的团队力量的支撑和贡献。
因此,建议在关注各行业佼佼者的同时,尽可能关注其不为人知的错误和缺陷,而不是鼓吹其既有的成就。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事情。尽可能关注那些失败的企业,而从中获得值得借鉴的经验。
对企业好的形象包装太多,会让企业无所适从,也会让企业走向一个迷失自己的方向。企业如人,适当的赞美与肯定,对其有激励作用。若是整天都围绕着少部分企业赞美,而忽视对其的鞭策,一旦,企业的成长出现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和我们无知的吹捧有关呢?
我相信,之前的很多企业之星,都受到过聚光灯高度聚焦的待遇,如今这些企业的消沉,会不会是因为听的好话太多,没有一个时刻促使其居安思危的声音出现,而产生夜郎自大的心态,始终以为自己就是榜样,就是强者,永远是企业学习的对象,结果整个团队在外界的甜言蜜语中轰然倒塌。
少一些对名企正面的宣扬,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试想,企业被关注的少了,是不是潜心做企业的负责人的膨胀心里也就会降降温呢?若是,让其忙不停地接受采访、座谈、研讨,一个劲地让其谈企业、谈经验,可能他最后的经验之谈,都没有什么借鉴意义了。企业的经营可能也会因“忙碌”而碌碌无为。
做企业需要宣传和包装很正常,但是,要做一个长盛不衰的企业,那么对企业花拳绣腿的包装,对企业负责人轮番不断的聚焦,还是少一些。
企业负责人低调一些,也许更适合企业的稳健发展!
多些善意鞭策,也许比盲目的追捧对企业更有帮助!
上一篇:《福布斯》全球十大高成长品牌经营之道
下一篇:你们的品牌故事走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