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看企业文化的精神
发布日期:2019-11-28
《易经》又叫做《周易》,据说本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本书,一本是《夏易》,一本是《商易》,顾名思义,是夏朝文明和商朝文明的记载,不过后来都失传了。《周易》是周朝文明的记载和总结,是创立周朝的周文王,在此前流传的"伏羲八卦"(即前两本书的文明核心)基础上,推演变化成为八八六十四卦,从而成为一套包罗万象、体系完备的阐述宇宙天地阴阳之道和人间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大学问。此后这部书又在历代卜官的手上,补充完整了爻辞。几百年后,圣人孔子诞生,孔子一直到五十岁才有机会接触到《易》,以至于"韦编三绝",终于用自己的心血智慧,为其增写了《系辞》、《十翼》等内容。《周易》经过历代改进和完善,臻于完美,确立了"群经之首"的地位。
提起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企业,谈论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理论--企业文化,一门被定义为文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学问,和中国古老的《易经》联系在一起,似乎很多人觉得有些风牛马不相及。但是,让我们认真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既然我们能够肯定和接受《易经》是我们古代先贤认识宇宙天地的基本哲学,《易经》的因子加以扩大繁衍最终成长为中华文明的参天大树,那么,即使步入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中国人,自然也无法不受其继续影响。企业文化虽然不是本土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将企业看做是有生命的,即"企业是一个生命体",而企业文化,则可以看做企业这个"生命体"的"精神",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专门讲"安身立命"的《易经》,专门阐述"生命"如何实现向"精神"提升转化的学问,《易经》对于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意义就太大了。
企业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的?有着怎样的本质特点?从《易经》得到的启发,最基本有三点:
一是超越性。作为人类的生命,是有超越性的。这是我们作为人类,和花草树木,以及飞禽走兽等最本质的区别。动物同样具有生命,甚至像猴子等也具有灵性,但是他们是没有超越性的。而人类具有超越性,人类的精神可以摆脱这个生理性的躯体而独立存在,可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庄子《逍遥游》),可以通过读书与古人心灵相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易经》中的"龙"其实就是生命的精神。正是这种向上提升的超越性让我们的生命有了一个目的,有了意义。
那么,如何进入《易经》的世界呢?有一把关键的钥匙,就是"诚"字。"心诚则灵","诚者,天之道也。"(《中庸》,"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系辞传》)孔子一再强调"不占而已矣",如果要占卜,一定要有庄重神圣的仪式:戒斋沐浴,对天祷告,然后才能将布设成卦。只有这种宗教感和仪式感,才能让我们的精神进入卦中,"至诚如神"(《中庸》)。这种敬畏也正是对生命精神超越性的敬重。
二是实践性。《易经》奠基了中华哲学的根基,并且赋予了中华哲学一大根本性的特色,那就是实践特色。我们的哲学不是单纯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西方式的哲学;我们中国人从周文王、孔子那里就只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人的一生怎样度过?作为我这个生命的存在,我通过修炼提升我的精神,最终能为群体的存在贡献什么?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传统,儒家将此概括为"正义、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内圣外王"。这个生命的存在和超越模式,可以说完美地兼顾了个人与社会、天下的范畴。有人片面地将中国哲学称之为"关系哲学",那是忽略了其实践特色。
三是变化性。《易经》的"易"字在古代文字象形上是一只"鸟",鸟可以在水中游,在陆地上跑,在天上飞。"易"通常有三种解释:首先是简易,将对天地宇宙和人间万物的解释简化到了极点。其次是变易,世界是不停地变化的,"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在强调这种变化,并且指出根据变化的应对之道。再次是不易。不易就是天道,天道即宇宙法则是亘古不变的,是永远不易的。天道不变,人心中的道德律也永远不变,其实就是说我们的精神超越性是永恒合于天道的。
企业文化具有以上超越性、实践性和变化性三大特点,我们再来与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发现二者在根本上还是相通的:
"超越性"即西方企业文化中的"使命感"。西方现代企业视"使命感"为第一位的。一家企业在创立之初的使命是什么,基本上决定了你以后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多远。目光长远,抱负远大,不是成为百年老店的决定性条件,但却是必需的。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整个的人类谋求福利,而不能定义为只是赚钱。正如人活着不能将自己定位为只是吃饭睡觉一样。人都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同样也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超越性。
"实践性"即西方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感"。西方现代企业强调,一个企业不能只顾自己的发展,而忽略甚至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做出平衡,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定是受益于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因此,企业一定要反哺社会,要为了创造更为公正和进步的社会环境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只有时刻抱有责任感,在互相依赖的整体系统中最具有利他性的企业,才能实现基业长青。这和中国文化中的实践特色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变化性"即西方现代企业所强调的"创新性"。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最低层次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高层次是在环境未变之前就已经变化。能否成功创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分水岭:有的企业只能勉强生存,有的企业则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引领时代发展。应对变化的本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环境里不断创新,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最基本要求。《易经》在这方面堪称"教科书"。
责任编辑:
提起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企业,谈论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理论--企业文化,一门被定义为文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学问,和中国古老的《易经》联系在一起,似乎很多人觉得有些风牛马不相及。但是,让我们认真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既然我们能够肯定和接受《易经》是我们古代先贤认识宇宙天地的基本哲学,《易经》的因子加以扩大繁衍最终成长为中华文明的参天大树,那么,即使步入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中国人,自然也无法不受其继续影响。企业文化虽然不是本土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将企业看做是有生命的,即"企业是一个生命体",而企业文化,则可以看做企业这个"生命体"的"精神",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专门讲"安身立命"的《易经》,专门阐述"生命"如何实现向"精神"提升转化的学问,《易经》对于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意义就太大了。
企业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的?有着怎样的本质特点?从《易经》得到的启发,最基本有三点:
一是超越性。作为人类的生命,是有超越性的。这是我们作为人类,和花草树木,以及飞禽走兽等最本质的区别。动物同样具有生命,甚至像猴子等也具有灵性,但是他们是没有超越性的。而人类具有超越性,人类的精神可以摆脱这个生理性的躯体而独立存在,可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庄子《逍遥游》),可以通过读书与古人心灵相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易经》中的"龙"其实就是生命的精神。正是这种向上提升的超越性让我们的生命有了一个目的,有了意义。
那么,如何进入《易经》的世界呢?有一把关键的钥匙,就是"诚"字。"心诚则灵","诚者,天之道也。"(《中庸》,"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系辞传》)孔子一再强调"不占而已矣",如果要占卜,一定要有庄重神圣的仪式:戒斋沐浴,对天祷告,然后才能将布设成卦。只有这种宗教感和仪式感,才能让我们的精神进入卦中,"至诚如神"(《中庸》)。这种敬畏也正是对生命精神超越性的敬重。
二是实践性。《易经》奠基了中华哲学的根基,并且赋予了中华哲学一大根本性的特色,那就是实践特色。我们的哲学不是单纯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西方式的哲学;我们中国人从周文王、孔子那里就只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人的一生怎样度过?作为我这个生命的存在,我通过修炼提升我的精神,最终能为群体的存在贡献什么?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传统,儒家将此概括为"正义、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内圣外王"。这个生命的存在和超越模式,可以说完美地兼顾了个人与社会、天下的范畴。有人片面地将中国哲学称之为"关系哲学",那是忽略了其实践特色。
三是变化性。《易经》的"易"字在古代文字象形上是一只"鸟",鸟可以在水中游,在陆地上跑,在天上飞。"易"通常有三种解释:首先是简易,将对天地宇宙和人间万物的解释简化到了极点。其次是变易,世界是不停地变化的,"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在强调这种变化,并且指出根据变化的应对之道。再次是不易。不易就是天道,天道即宇宙法则是亘古不变的,是永远不易的。天道不变,人心中的道德律也永远不变,其实就是说我们的精神超越性是永恒合于天道的。
企业文化具有以上超越性、实践性和变化性三大特点,我们再来与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发现二者在根本上还是相通的:
"超越性"即西方企业文化中的"使命感"。西方现代企业视"使命感"为第一位的。一家企业在创立之初的使命是什么,基本上决定了你以后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多远。目光长远,抱负远大,不是成为百年老店的决定性条件,但却是必需的。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整个的人类谋求福利,而不能定义为只是赚钱。正如人活着不能将自己定位为只是吃饭睡觉一样。人都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同样也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超越性。
"实践性"即西方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感"。西方现代企业强调,一个企业不能只顾自己的发展,而忽略甚至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做出平衡,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存在,一定是受益于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因此,企业一定要反哺社会,要为了创造更为公正和进步的社会环境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只有时刻抱有责任感,在互相依赖的整体系统中最具有利他性的企业,才能实现基业长青。这和中国文化中的实践特色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变化性"即西方现代企业所强调的"创新性"。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最低层次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高层次是在环境未变之前就已经变化。能否成功创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分水岭:有的企业只能勉强生存,有的企业则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引领时代发展。应对变化的本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环境里不断创新,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最基本要求。《易经》在这方面堪称"教科书"。